•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EN
  •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首页
湖美要闻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媒体聚焦
学术展览
精品课程
励志奖学
信息服务
馆藏档案
专题
校史馆预约
  • 湖美要闻
  • 通知公告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学术展览
  • 精品课程
  • 励志奖学
  • 信息服务
  • 馆藏档案
  • 专题
  • 校史馆预约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红色档案】武昌艺专1943年成立“五一三木刻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5-05-13  作者:吴晓红 沈茜  来源:档案馆   阅读量: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档案馆在湖北省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等处广泛查询、深度挖掘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印记,并向武昌艺专校友暨“红色伉俪”李家桢、张友鸠之女李其容征集珍贵史料,真实再现今日校史,让红色档案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现实价值。

★今日校史★

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三日

1943年5月13日,受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新兴木刻”的影响,武昌艺专在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德感坝成立“五一三木刻研究会”,倡导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旨的“新木刻运动”,带领影响一批追求进步的艺术青年,用刻刀和画笔为武器,宣传进步、揭露反动、鼓舞民众、打击日寇。这场进步性群众运动如惊雷响彻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文化天空,镌刻在中国近代版画史的璀璨长卷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五一三木刻研究会”由武昌艺专学生李家桢发起。李家桢,1917年出生于湖北应城,1940年3月考入了当时在江津坚持办学的武昌艺专学习油画,并得到留法著名油画家唐一禾教授的亲自指导。

抗战时期,李家桢心中早已埋下了革命的火种,注入了红色基因。1941年6月3日,李家桢与志同道合的女同学张友鸠同一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亲密的战友,共同投身革命,从事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并于1945年5月李家桢生日当天结为红色伉俪。

1940年,李家桢(二排左一)与同学于江津合影

图片来源:李其容

1941年6月3日, 张友鸠(三排左二)入党当天与安徽籍同学合影

图片来源:李其容

1941年6月3日, 李家桢将入党当天拍的照片赠予同学张友鸠留念

图片来源:李其容

抗战时期的版画划分为解放区与国统区两大阵营。延安鲁艺解放区的版画家们从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得到滋养,使版画逐步脱离欧化倾向并形成自身本土风格,促成了中国版画的转变与突破。然而国统区进步的版画家们主要是从模仿印刷品中的西方版画技巧为学习的起点。1942年,李家桢开始自学木刻,阅读了很多木刻理论书籍以及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画集等,从学习模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自我探索和积极实践,是国统区版画家的典型代表。

李家桢《德感坝》木刻版画纸本

7.7cmx10cm 1940年代 湖北美术学院藏

李家桢《并肩共进》木刻版画 纸本

11.5cm×17cm 1942年 湖北美术学院藏

张友鸠《白沙饭店速写》木刻版画 纸本

14.5cmx10.5cm 1940年代 湖北美术学院藏

1943年5月13日,李家桢在校长唐义精的支持下,在学校成立了“五一三木刻研究会”,不仅学习宣传鲁迅提倡的“新兴木刻”,同时也学习延安和苏联的版画技巧。李家桢被选为研究会总干事,孟庆寅为副总干事。他们还聘请了唐一禾、张肇铭两位先生作为导师。这样,研究会得到西洋画、中国画两科主任的支持,便能借助名师的威望,减少校内反动分子的干扰。

1977年,武昌艺专老同学合影(后排左一为孟庆寅)

图片来源:李其容

李家桢认为,要发挥木刻的创作性,要以绘画作为木刻的基础,要学习苏联的木刻,要使木刻成为抗日战争的有力武器,希望全体会员百折不回的奋斗下去,使“五一三木刻研究会”担负起艺术救亡的时代使命。

李家桢在抗战时期报刊上发表文章

《关于木刻》《滔滔不绝讲英语专心致志学木刻》

图片来源:李其容

“五一三木刻研究会”成立后,参加木刻研究会的同学非常踊跃。当时全校学生大约为200多人,木刻研究会成员一度由40人增加至几乎占全校学生的一半人数。一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刨木刻板、画木刻稿、刻木刻的学生,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木刻创作。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李家桢和其他组织者将同学们的木刻作品集中起来手印成册,在校内和江津广为宣传展览,得到全校上下和社会上的好评。

1943年8月23日 《时事新报》(重庆) 第三版 文化动态栏目

刊载消息“武昌艺专五一三木刻研究会,在江津德感坝已出刊木刻集两本,颇得读者好评。”

图片来源:湖北省图书馆

李家桢还专门向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刘铁华处借来一批苏联版画和陕北木刻原作,在学校支持下展出。通过画展,木刻研究会向广大师生民众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宣传了延安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据1943年10月7日 《时事新报》(重庆)记载,“武昌艺专五一三木刻研究会,于上月二十七日曾在江津德感坝该校展览苏联版画及历史画,本月二三两日又在江津图书馆主办盟国画展,内有苏联之版画及历史画,和美国无线电传真漫画,并参合该校新绘之抗战画,共达数百余幅,两日来观众达七八千人。”

1943年10月7日《时事新报》(重庆) 第三版 文化动态栏目

刊载关于武昌艺专五一三木刻研究会展览的消息

图片来源:湖北省图书馆

教授唐一禾还亲自为学生进行讲解版画作品。据李家桢回忆,当时他从“中苏文化协会”借来一批木刻版画拿给校长唐义精和唐一禾教授看。唐一禾教授指着一幅表现苏联高尖子楼的风景木刻顶部的线条说:“你看那个线都没有画直,是弯的。”李家桢问那是什么道理?唐一禾教授说:“那就是空气在里面颤动。你看别处的细树枝,……这种就是他们的技巧表现,表现出种空气感。我还没有看到过这个东西,我在法国都没有看到这好的东西,那是好。”

李家桢《唐氏二兄弟——罹难的武昌艺专校长唐义精、教授唐一禾》

木刻版画 纸本 27.5cm×24.3cm 1944年

湖北美术学院藏

1944年春天,李家桢从武昌艺专毕业。“五一三木刻研究会”这个持续一年之久的进步学生组织,如暗夜流星般,虽转瞬即逝却光芒灼目。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当我们现在重新凝视这些刻刀下的历史印记,仿佛仍能触摸到“五一三木刻研究会”跳动的脉搏。在民族危亡的年代,武昌艺专师生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在硝烟中铸就了独特的艺术丰碑。那些黑白分明的木刻版画,既是艺术自觉的觉醒宣言,更是镌刻着民族脊梁的历史碑文。这段被战火淬炼的青春记忆,永远昭示着:真正的艺术从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永恒光芒。这场抗战时期的木刻运动,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也将永远散发不可磨灭的光辉,为我们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肖庆莹)

  • 上一篇:【今日校史】1985年5月13日湖北美术学院独立建院至今40周年
  • 下一篇:【志愿服务】立夏启新篇,美育伴成长——实验艺术学院“义贞”志愿服务队开展节气主题美育志愿服务活动
  •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74号

       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5号

    邮编:430205

    电话:027-81317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智慧湖美
  • 邮箱系统
  • 校内通讯
  • 信息服务
  • 国际交流
  • 校友会
  • 基金会
  • 馆藏档案
  • 学院美术
  • 电子校报
  • 校史馆预约
  • 科研系统
  • 专业奖学金
  • 新生报到系统
  • 毕业生离校系统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安备案号42010602001354   鄂ICP备15008991号    鄂ICP备150089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