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EN
  •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首页
湖美要闻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媒体聚焦
学术展览
精品课程
励志奖学
信息服务
馆藏档案
专题
校史馆预约
  • 湖美要闻
  • 通知公告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学术展览
  • 精品课程
  • 励志奖学
  • 信息服务
  • 馆藏档案
  • 专题
  • 校史馆预约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红色档案】张祖武:铸造《志愿军无名英雄像》丰碑

发布时间:2025-10-31  作者:吴晓红 沈茜  来源:档案馆   阅读量:


编者按:穿越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时空,有一位艺术家的名字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辉煌历史紧紧相连——他就是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奠基人张祖武教授。1957年,他创作的《志愿军无名英雄像》不仅成为新中国雕塑史上的里程碑,更以艺术的形式凝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历史。

恰逢今年抗美援朝胜利75周年,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透过珍贵的档案资料,共同回顾这件红色经典作品的诞生以及张祖武教授的艺术人生,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匠心与家国情怀。

一、张祖武个人档案记录的获奖经历

张祖武(1912.12-1996.2),广东高州人。他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和上海市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39年毕业作品是一持竿的男人体,指导教师为王临乙(张祖武深受其写实主义传统与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为后来创作《志愿军无名英雄像》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毕业后,他曾任刘开渠雕塑工作助手,后转辗于部队文艺战线和教育领域等,均有重要建树。

1936年,张祖武(左)在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读书时与同班同学王朝闻的合影

1938年因抗日战争形势严峻,杭州国立艺专向西南迁徙,路经贵州,张祖武(左一)与同学在城墙画抗日宣传壁画

1950年,张祖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二野四兵团十三军政治部文工团、云南军区文化部、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等单位任职,曾于1950年在十三军进军云南省立过三等功,1955年在西南军区获文艺汇演一等奖。1955年夏天,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国防军》雕像创作任务,并荣获西南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1955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学艺术创作室创作员。1957年,加入中国美协。1959年,调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组。

1955年,张祖武入职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时所拍登记照

张祖武《国防军》立像 水泥 高3米 1954年为西南军区重庆国防剧院创作 仅为照片留存

张祖武个人获奖经历

1960年,张祖武转业到湖北艺术学院,担任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首任雕塑教研室主任,后历任湖北艺术学院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等职,是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创始人。他将自己的后半生无私奉献给了湖北的雕塑教育事业,直至70岁高龄仍然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他在筚路蓝缕中呕心沥血,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雕塑美术人才,同时也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其中1978年,为河北冀南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园创作完成大型雕塑毛泽东坐像(坐高2米)。

1963年,张祖武(左)为湖北艺术学院1959级泥塑班学生上课

二、雕像背景

1950年10月19日至1953年7月27日,历时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于1953年7月以签署停战协定宣告结束。朝鲜志愿军总部所在地被扩建为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尤其是那些无名英雄,中国政府决定在该陵园建造一座纪念碑雕塑。

195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消息并全文刊发《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1957年,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学艺术创作室创作员的张祖武,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创作主题雕塑《志愿军无名英雄像》,无论在政治上、艺术上还是代表国家形象上,其意义和使命都极为重大。

三、创作历程

张祖武接到《志愿军无名英雄像》的创作任务后,亲自前往朝鲜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实地踏勘陵园,凭吊英烈,寻访部队官兵,收集一手素材,以寻找创作灵感。

从部队寻找到一位战士做模特,先塑了一个胸像,之后又陆续塑了一个戴军棉帽的头像及着志愿军军棉帽、军棉服的志愿军胸像,并用胶泥做了一个高20厘米的志愿军战士小稿。顺利通过审定后,由苏制军车带回国,准备在国内放大和翻制成铜像。然而,苏制军车发动机散热过强,半路上将小稿融化,到北京时,离交件期限仅剩4个月。来不及重新做小稿的张祖武,只得在中央美术学院球场中央搭起临时工棚,撑起支架,直接往上堆泥。

怀着对志愿军无名英雄的深切崇敬,张祖武从搭建支架、堆砌泥胚到塑像完成,废寝忘食、忘我创作,以勤务兵为模特,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雕像,并迅速被运往沈阳翻制成铜像。据张祖武之子、湖北美术学院原雕塑系退休教授张卫在采访中回忆,父亲曾亲口告诉他,雕像所用铜材,正是由战场上回收的炮弹壳熔化后翻制而成。这一细节,让冰冷的金属被赋予了温度——它不再只是普通的一尊雕像,而是英雄与战争的遗存见证,更是和平对牺牲最庄重的铭记和敬仰。

张祖武创作志愿军无名英雄像工作照一

张祖武创作志愿军无名英雄像工作照二

张祖武为创作志愿军像所写简介的手迹

四、英魂概貌

《志愿军无名英雄像》是张祖武创作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张祖武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凝聚于雕像之中。关于这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张卫在采访中专门讲述到:他的父亲张祖武对雕像重心的独特处理——并未采纳当时苏联专家建议的将重心偏向单腿的做法,而是坚持将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以塑造出山岳般稳固的体态,生动表现志愿军战士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战斗姿态。这一处理方式使雕像显得更加挺拔雄伟,展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志愿军无名英雄像》这尊雕像高4米、重8吨的雕像,塑造了一位身着志愿军冬装、双腿分开站立、双手紧握钢枪、面部表情刚毅的志愿军战士形象,只在肘和膝部用了寥寥数刀衣纹刻画出稳固的动态,上身悬挂的子弹袋密实规律的线条,呈现出雕塑家有意的疏密对应处理,充分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1958年10月25日,雕像在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了庄严的揭幕仪式。它不仅是对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成为伟大抗美援朝历史的永恒见证。

1957年,志愿军无名英雄像泥塑放大完成时现场所拍摄

1958年,张祖武在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志愿军无名英雄纪念碑前留影

1958年10月,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志愿军无名英雄像》安装现场

1958年10月25日,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志愿军无名英雄像》落成

五、千秋丰碑

张祖武铸就的《志愿军无名英雄像》,是新中国雕塑艺术重要成就的典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是新中国第一尊立于国外的纪念性雕塑。这尊雕像不仅见证了中朝两国的友谊,也成为了张祖武艺术生涯中的经典之作,承载着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的独立自主精神。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志愿军无名英雄像》这座无言的丰碑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提醒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保家卫国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

张祖武教授用他那充满力量的雕塑刀,不仅塑造了英雄的形象,更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份记忆,将随着他的艺术精神一道,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之中。

(责任编辑:王源新)

  • 上一篇:【心理健康】为心灵充电 为育人赋能——学校举办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 下一篇:【党建引领】工业设计学院教师党支部与湖北省院士专家联络服务中心开展“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74号

       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5号

    邮编:430205

    电话:027-81317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智慧湖美
  • 邮箱系统
  • 校内通讯
  • 信息服务
  • 国际交流
  • 校友会
  • 基金会
  • 馆藏档案
  • 学院美术
  • 电子校报
  • 校史馆预约
  • 科研系统
  • 专业奖学金
  • 新生报到系统
  • 毕业生离校系统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安备案号42010602001354   鄂ICP备15008991号    鄂ICP备150089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