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峰在创新学院围绕“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题,与全院教师展开深入交流。周峰校长结合丰富案例,就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开展了专题讲座。创新学院郑娟、田苏娜两位专业教师也分别就相关课程进行了说课展示。全体教师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并就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协同发展。教育部学科改革对设计学结构的调整,正体现了这一战略导向。在学校“1136”总体部署背景下,办好设计学专业已成为一项重点任务。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周峰校长以个人教学与设计实践经历为线索,系统梳理了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路径。他强调,“教材”“教师”“教法”是三教改革的核心,而设计基础课程更是设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他特别指出,应注重课程模块在同一学年的横向联系与不同学年之间的纵向衔接,构建科学的课程生态。他进一步提出“基础与感知”“认知与夯基”“拓展与整合”三阶段递进的课程体系框架,并阐释了“目标—阶段—模块—核心”的结构逻辑。他以字体设计课程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案例详实、引人深思。
在说课环节,郑娟老师以《设计基础二》中的“形态语言构造”课程为例,介绍了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基础设计语言驾驭能力方面的作用。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桥梁型课程,它引导学生从二维走向高维空间的视觉表达,涵盖“形态的演变”“形态的叙事”及“形态规律与设计运用”三大模块。
田苏娜老师分享了《设计基础三》中的“设计思维”课程。该课程强调系统思维与跨学科创新,依托“桥型”思维模型,引导学生从问题研究走向原型制作,全面培养其问题解决、科学探究、实践创新与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交流讨论环节,周峰校长、学院领导及专业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纷纷就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路径建言献策。创新学院党委书记胡丽莎从国际时尚设计教育中汲取经验,提出构建从材料实验到创意设计的阶梯式课程体系。阳芷倩老师则分享了海外艺术院校在基础课程整合方面的先进做法,尤其在造型、色彩与手绘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方面带来诸多启示。
周峰校长在总结讲话时强调,课程设置应逻辑清晰、循序渐进,避免冗余与跳跃,并进一步提出“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向。他希望学院继续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各阶段间的进阶性与连贯性。
本次教学交流会为创新学院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增强了教师对学科改革方向的理解与共识,获得广泛好评。活动不仅深化了教学研讨的氛围,也将对创新学院交叉学科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王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