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我校第二届“智慧图景”数字与信息设计国际论坛在藏龙岛校区召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和清,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峰,湖北美术学院副校长张炼,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辛艺华教授等出席开幕式。来自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英国利兹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爱尔兰国家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知名学者、设计师与业界同行参加本次国际论坛,3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论坛交流演讲。论坛由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朱志平主持。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奔涌、智能科技不断重塑人类感知边界的时代背景下,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多模态体验设计、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与设计的深度融合,既关注信息与技术的发展演进,更着眼于其对社会福祉、个体幸福以及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赋能价值。
“智慧图景”数字与信息设计国际论坛嘉宾合影
一、开幕式:多方寄语,共绘数字未来
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峰宣布论坛开幕
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峰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他指出,面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艺术设计教育正迎来深刻变革。“智慧图景”论坛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旨在探索数字技术如何构建新视觉、新体验与新认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拓展学科边界成为学校的时代责任。他表示,信息设计作为连接艺术、科技与人文的桥梁,已成为驱动创新、传递价值的新质生产力。本届论坛汇聚全球顶尖学者,围绕智能艺术、数据叙事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将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并通过这一开放平台汇聚智慧,共同构建更具人文关怀、创造活力与可持续性的未来图景。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和清致辞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和清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是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路径。他指出,本届论坛主题与全省文旅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并充分肯定湖北美术学院运用数字艺术创新成果赋能文旅发展的实践成效。期望以本次论坛为纽带,搭建产学研用协同桥梁,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前沿成果在智慧景区建设、数字文博等场景中的落地转化,为湖北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创办人斯文·特拉维斯教授致辞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创办人斯文・特拉维斯教授作为外宾代表致辞。他表示教育工作者应当超越技术应用层面,积极参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塑造。在文化传承与智能技术交汇的关键时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工具既带来创作潜力,也伴随成本、伦理和可靠性等挑战。他呼吁通过跨文化对话与合作,推动技术向更包容、负责的方向发展,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创造力的提升。
开幕式上,湖北美术学院副校长张炼为“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季中扬颁发聘书,为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斯文・特拉维斯教授、英国利兹大学霍萨姆・萨马莱教授、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基思・梅考克教授颁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讲学计划”专家聘书,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国际学术网络。湖北美术学院分别与爱尔兰国家学院、阿里鱼签署科研项目合作与校企合作协议。
湖北美术学院副校长张炼为“特聘教授”颁发聘书
湖北美术学院副校长张炼颁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讲学计划”专家聘书
湖北美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丁凯与爱尔兰国家学院签署“Metanode”科研项目合作协议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凃志初与阿里鱼签订“数字IP开发”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与会人员合影
二、主论坛:前沿洞察与思想激荡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朱志平主持主论坛
本次论坛主持人、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朱志平在开场中阐明,本届论坛聚焦智能技术与设计实践的跨界协同,致力于构建推动数字艺术创新的高水平平台,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能够围绕“设计+技术”发展前沿课题,运用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的思维视角,共同描绘未来生活图景。
英国利兹大学霍萨姆・萨马莱教授主题演讲
在“感知重塑与文明再造”为主题的交流环节,英国利兹大学霍萨姆・萨马莱教授在以《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为题的演讲中,深入探讨了触觉技术如何与AI、具身智能相结合,打造多感官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他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等具体案例,展现了虚拟触摸技术在拓展人机交互边界方面的巨大潜力。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斯文・特拉维斯教授主题演讲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创办人斯文・特拉维斯教授在主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实战报告》的演讲中,结合在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生成式AI平台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他特别强调了成本、技术依赖和伦理问题,呼吁学界共同推动负责任的技术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蔡新元教授主题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蔡新元教授以《AI重塑文化再生产》为题展开论述,以设计实践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在重构传统文化符号、生成跨文化叙事及创造混合美学风格等方面的显著潜力。他表示,AI已超越工具属性,正成为参与文化意义建构的创造性主体,推动文化生产范式从“人类中心”向“人机协同”深刻转型,标志着我们正迈向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新纪元。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郑达教授主题演讲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教授在《跨学科艺术实验室与非人类中心的艺术》演讲中,探讨了在智能体为核心的创作环境中,艺术教育如何推动从人类中心到人机协同的范式革命。
日本九州大学平井康之教授主题演讲
在“伦理思辨与范式融合”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中,日本九州大学平井康之教授在以《用户全过程参与的包容性设计》为题,阐述了包容性设计如何从项目起始阶段就与不同背景的用户共同创造。他强调,真正的包容性设计是一个“始于倾听、终于共创”的持续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肖勇主题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肖勇教授在《数字化设计的影响与挑战》演讲中,从宏观视角系统剖析了数字化设计的全景图景与深层思考,为听众提供了宝贵的全局认知。
此外还有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基思·梅考克教授,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产业教授、原荷兰里特瓦德学院桑德伯格研究所负责人尤根·贝教授等七位学者从AI图像美学、目标驱动的人工智能、人道生存权等维度进行主题演讲。
三、分论坛与工作坊:青年力量与国际实践
本届论坛同步设立研究生分论坛与国际工作坊。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就AIGC与新兴科技、沉浸式叙事、文化创新等六大议题展开研讨,展现了青年学者在设计范式创新与科技人文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论坛期间举办的“具身智能”与“人机共创”两场国际工作坊,由英国利兹大学设计学院 Xlab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霍萨姆・萨马莱教授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基思・梅考克教授主导,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与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这些活动相辅相成,为论坛搭建了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全链条交流平台。
研究生分论坛
国际工作坊海报
论坛闭幕式上,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朱志平在总结时指出,本届论坛绘制了一幅“智慧图景”,完成了一次从技术到思想、从方法到哲学的完整旅程。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本次论坛的前沿探索不会止步,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始终秉持“艺科融合、跨界创新”的学术理念,持续构建开放、协作、面向未来的国际学术共同体。
(责任编辑:王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