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艺术教育学院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的五名研究生组成实践团队,奔赴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石莲村,开展了为期两天一夜的社会美育实践工作坊活动。这场以“艺术共创”为核心的实践,既是艺术教育学院“推行美育”精神在乡土大地的生动延续,更以专业力量为石莲村注入了看得见的美感与看不见的活力。
在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当地独特的地形特征为创作灵感,为村文化大舞台精心绘制了主题墙绘。创作团队巧妙地将起伏的丘陵、蜿蜒的田埂等自然地貌元素转化为艺术语言,使墙绘作品既展现专业水准,又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在绘制过程中,团队特意邀请熟悉村情的老人现场指导,调整细节。最终完成的墙绘既保留了地貌的原生质感,又通过艺术提炼展现出专业水准,使原本普通的墙面蜕变为承载乡村记忆的“文化长廊”,与竹瓦镇正在推进的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形成呼应。
实践团队在完成的壁画前与当地村民合影留念
相较于墙绘的专业主导,旧物改造活动更凸显“共建共享”的温度。团队与村民一同搜集村内闲置的轮胎、瓦罐——这些在土地整治中常见的“废弃物”,经清洗、打磨、彩绘等工序重获新生。轮胎彩绘现场尤为热闹:村民们主动承担基础铺色,孩子们在研究生引导下,用画笔勾勒出稻田、飞鸟等童真意象。当改造后的轮胎花盆点缀村口、彩绘瓦罐装饰文化广场时,村民们真切感受到“闲置物品也能变宝贝”的创造力,这种对闲置资源的活化利用,与竹瓦镇“盘活闲置资源”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成员引导孩子绘画
此次实践的深层价值,在于突破“艺术装饰”的表层意义,构建起高校与乡村的情感纽带。创作期间,研究生们将色彩理论、构图技巧等专业知识融入互动过程,村民则传授着“瓦罐选厚壁才耐用”的生活智慧,形成专业知识与地方经验的双向滋养。而研究生们则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美育的认知,“以前觉得美育是课堂教学,现在才懂,真正的美育要扎根生活,让艺术成为村民能触摸、能参与的存在”。
浠水县竹瓦镇石莲村美育实践活动是艺术教育学院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服务基层,以艺术为桥连接高校与乡村,跨专业、多维度思考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美育,通过学理研究和项目实践,逐渐探索出一条系统性的艺术激活乡村、实现乡村美育的新途径。艺术教育学院将继续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实践中锤炼专业能力,以艺术之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王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