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影视动画学院13名研究生在叶佑天教授带领下,践行“用国家大事业磨砺真本领”的实践要求,聚焦“艺术科技创新”主题,赴武汉博润通动画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等5家单位开展深度调研。团队针对文创产业“技术应用断层、制作成本高企、县域资源匮乏”三大痛点,以乡村振兴、青年奋斗的感恩题材微短剧《越过山丘》为实践载体,探索AI技术全流程赋能影视创作的新模式,为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青年方案。
深调研:把准产业脉搏
“传统手绘分镜日均产出不足2分钟,郊区实景拍摄成本占制作总预算40%以上。”在武汉润通动画公司的座谈会上,公司总导演饶焜华展示的数据令团队成员姜金镇深受触动。走访发现,78%的中小文创企业因技术人才短缺、设备更新迟缓,难以承接高质量影视项目。叶佑天教授带领团队建立“问题台账”,确立“以轻量化AI工具破解县域创作困境”的实践方向。
破难题:技术贯穿全链条
编剧张艾琁采用AI剧本生成系统,结合对江夏郊区村民的37次田野访谈,将方言特色词库嵌入台词优化算法,使人物对白真实度提升60%;分镜组长姜金镇利用Stable Diffusion工具,实现“文字-画面”智能转换,两周工作量压缩至52小时。在江夏郊区影视基地拍摄期间,团队运用无标记点动作捕捉技术,由6名演员在300平方米空场地完成所有山区场景表演,暴雨戏份拍摄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降低交通、人力成本约5.2万元。
“技术必须服务于艺术表达”。叶佑天在片场边调试AI渲染参数边强调,“我们通过117次算法迭代,才让人工智能生成的怀宁古建筑群既符合历史考据,又具有水墨动画的视觉美感。”
显担当:成果反哺基层
作品后期阶段,团队开发出适配县域创作的“三易工具包”:易用的AI绿幕抠像插件、易得的方言语音合成库、易操作的4K智能降噪模块。江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乐在审片时赞叹:“大学生用一部剧带来一套解决方案!”目前这3项技术已在多个县域影视创作中试用推广,其AI辅助创作模式将为12个县区影视工作室提供技术培训。
育新人:践行艺术使命
“这次实践让我懂得技术是桨,人文才是舵。”张艾琁在总结会上感慨,团队在40℃高温下日行2万步取景:“孩子们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创新力’清单,正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生动诠释。”
影视动画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以艺术为支点,以科技为杠杆,用实际行动响应文化数字化战略,彰显了湖美青年服务文化产业升级的担当。未来,影视动画学院将持续推动“创作即研究、作品即方案”的育人模式,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责任编辑:王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