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EN
  •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首页
湖美要闻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媒体聚焦
学术展览
精品课程
励志奖学
信息服务
馆藏档案
专题
校史馆预约
  • 湖美要闻
  • 通知公告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学术展览
  • 精品课程
  • 励志奖学
  • 信息服务
  • 馆藏档案
  • 专题
  • 校史馆预约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实践】青衿探陶韵 紫泥传薪火 ——手工艺术学院社会实践队赴云南建水开展紫陶非遗传承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章顺超  来源:手工艺术学院   阅读量:


7月22日至26日,手工艺术学院“青衿致美”社会实践队12名师生远赴“中国四大名陶之乡”云南建水,开展紫陶非遗研学活动。团队深度探访建水千年紫陶文化脉络,对话非遗传承人,在校友潘娟工作室开展沉浸式创作,并于紫陶文化地标中深化产学研融合思考,为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注入青春力量。

一、寻根问源:解码千年紫陶文化基因

7月23日清晨,实践队走进建水紫陶博物馆,开启文化溯源之旅。馆内陈列的3000余件藏品,完整呈现了紫陶“始于商周、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发展脉络。馆藏清代“阴刻阳填”残片令队员胡梦颖驻足良久:“刀锋划过湿坯的力道竟能精准到毫米,古人的匠艺哲学令人震撼。”带队教师魏传涛在展厅现场教学时强调:“紫陶不仅是器物,更是中华造物精神的活态标本。读懂它,才能让传统真正‘活’在当代。”

二、薪火接力:作坊里的技艺传承课

在潘娟的“磐松手作陶艺坊”,这位扎根建水十年的湖美校友开启现场教学。“湿坯刻花时,手腕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她手持刻刀示范楚文化图腾创作,泥屑飞落间,编钟纹样渐显于紫陶壶身。学生们在轮盘前体验拉坯塑形时,潘娟强调“掌心温度要稳,转速与力度需恰到好处”——这正是紫陶“手感成形法”的精髓。

从学徒成长为省级工艺美术师,潘娟的突破在于融合观赏性与实用性。其代表作《龙凤呈祥》展现了建水紫陶“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特质,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实践队员李鑫宇感慨:“学姐用十年证明,传统工艺的创新转化,需深植文化根脉而非表面移植。”

“此次活动意义重大,以文化解码深度唤醒匠艺自觉,以校友纽带构建传承新范式,以青年创新激活非遗生命力。”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君说,“当学生们在紫陶上刻下楚文化符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长江与红河的文化共鸣。”

三、产学共融:校地合作的长效探索

7月24日,手工艺术学院与建水磐轩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在云南建水磐松手作陶艺坊签署战略协议,共建实践基地。此次活动以政校企三方联动为核心,旨在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建水紫陶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传统工艺注入现代艺术活力。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李海兵提出,将依托学院陶艺学术积累,推动建水紫陶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将立足云南建水紫陶产业,继续深化与磐松手作陶艺坊的合作,探索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文化振兴注入艺术动能。

(责任编辑:陈泽菲)

  • 上一篇:【优秀校友】情系校友促发展 校地合作谱新篇 ——手工艺术学院走访云南建水优秀校友潘娟
  • 下一篇:【校地合作】手工艺术学院与建水磐轩陶瓷艺术有限公司举行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74号

       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5号

    邮编:430205

    电话:027-81317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智慧湖美
  • 邮箱系统
  • 校内通讯
  • 信息服务
  • 国际交流
  • 校友会
  • 基金会
  • 馆藏档案
  • 学院美术
  • 电子校报
  • 校史馆预约
  • 科研系统
  • 专业奖学金
  • 新生报到系统
  • 毕业生离校系统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安备案号42010602001354   鄂ICP备15008991号    鄂ICP备150089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