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湖北美术学院创新学院“艺心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于7月3日走进恩施利川,实地采访“荆楚工匠”牟利忠与“利川巧姐”潘晓辉,开展以“匠心无声,巧手有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团队通过面对面深度访谈、实地走访展厅与培训基地,近距离了解两位非遗传承人“以技立身、以爱育人”的生动实践,感受基层文化力量的绵延生长与时代精神的薪火相传。
以根为笔,以心为刃:一位残疾木雕大师的非凡人生
牟利忠,湖北省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一位因车祸致残却用双手雕出世界的根雕艺术家。1993年遭遇车祸后,他身残志坚,在木屑与雕刀中重塑人生。2017年创办湖北利忠奇木艺雕有限公司,至今已创作作品两万余件,屡获国家级大奖。他坚持纯手工雕刻,创立“巴楚利川楠国雕”艺术流派,代表作《百年辉煌》《同心抗疫》等承载着时代印记。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带徒授艺50余人,其中包括10余名残障人士。他笑言自己“不是老师,却希望桃李满天下”。
牟利忠大师为团队讲解
面对团队的采访,牟大师说:“传统木雕也要创新发展”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感震撼。团队成员孙浠雅同学表示:“从他打磨木材的手中,我看到了坚持和信仰的力量。”
团队为木雕大师点赞
草编巧姐,纺出乡村振兴的“致富草”
潘晓辉,湖北利川飞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负责人,一位从民宿老板“转身”为非遗草编技艺推广者的“草编巧姐”。她将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草编兴趣发展为产业,带动2000余名返乡人员、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她不仅创办草编培训学校,还无偿为民宿经营者提供体验课程、公益授课。如今,她的草编技艺已走进十几个乡镇,惠及两万余人次。更感人的是,潘晓辉坚持公益三十载,默默资助贫困学生20余名,帮助当地残疾人就业。
潘晓辉负责人为团队介绍产业情况
团队在走访中,亲眼见到几位草编老师在编织课堂上耐心教学,学员们手指翻飞,草叶在指尖变幻成生活用品与艺术品。潘老师不仅编出了草编之美,更织起了乡村希望与人情温度。
团队与工作室合影
青春与匠心相遇,艺术与乡土共鸣
通过深入调研与人物访谈,团队成员们不仅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文化魅力,更对“残健融合、技艺助残”这一社会议题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艺术与劳动、乡土与现代,在牟利忠和潘晓辉身上交汇,迸发出令人动容的生命光彩。“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止于美,更是对命运的回应、对社会的回馈。”团队成员吴虹烨在采访后深有感触地说,“未来我们也希望用专业所学,在设计与服务中回应社会需求,用创意点亮基层。”
下一步,“艺心科普”团队将继续走进更多乡村、非遗基地与创业工坊,探索“非遗+教育”“技艺+帮扶”的实践新模式,用青春与专业点亮基层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王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