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一场跨越六百年的美学对话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1号楼5楼精彩呈现。社会美育学院首届“明清水墨山水画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暨作品展在此启幕。本次活动以笔墨为媒、山水为契,既是对传统绘画技艺的崇高致敬,更让明清文人“澄怀观道”的林泉之志在当代艺术家的宣纸上绽放崭新生命力。通过展示高研班学员学习成果,活动有力弘扬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推动了山水画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出席活动的校外嘉宾包括: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蔚、省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副处长曾玉兰、武昌区文旅局郝强、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任彭燕妮、倪书霞、中国艺术鉴赏网副总编荒野、武汉联联雅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经理吴玲萱,湖北学院空间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惊、武汉普生药业汤逊湖美术馆代表刘义、华中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创新中心副主任肖华丽等。校内嘉宾有:中国画学院教授叶军、社会美育学院院长何明、中国画学院山水花鸟系主任朱国栋、山水画教研室主任孟昭瀚、副教授高源、教师周巍等,以及数十位研究生和全体学员。本次活动由社会美育学院教师邱子萱主持。
结业仪式上,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何明以“守正创新”为题致辞,充分肯定学员们对古典画理的深刻研习与创造性转化。他指出,本次高研班以明清水墨山水画为研习核心,通过系统教学与实践,学员们在传统笔墨技法、构图意境及文化内涵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展现了新时代艺术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何明院长特别强调,本次高研班通过“师古而不泥古”的教学理念,让学员们在皴擦点染间体悟中国山水“可游可居”的哲学境界。
中国画学院教授叶军致辞并宣布作品展开幕
中国画学院教授叶军发表致辞。他首先对高研班学员的勤奋研习和丰硕成果表示肯定,并强调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精神内核在于“以笔墨写心,以山水寄情”。他表示,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学员们对明清文人画精髓的深刻领悟,更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在传承中创新的探索精神。
导师代表朱国栋教授回顾教学历程时强调,高研班不仅注重传统技法的传授,更致力于引导学员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他以“师心不师迹”为教学理念,说道:“在临摹《青卞隐居图》时,我们既要求学员掌握王蒙的笔法,更注重引导他们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真谛,读懂画中‘可居可游'的山水精神。”
学员代表向晓在发言中分享了学习感悟:“这段研习之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水墨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生命态度。感谢学院搭建的这个融汇古今的艺术平台,特别感恩导师们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这她表示,将秉持“汲古润今”的创作理念,用水墨语言讲述当代中国的山水故事,让传统文化在笔端绽放新的生命力。
何明、叶军、朱国栋为学员们逐一颁发结业证书
仪式结束后,嘉宾们步入展廊,仿佛走进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学员们的作品或取法沈周的苍润浑厚,或追慕石涛的恣肆淋漓,更有将现代构成融入传统章法的创新之作。笔意上,既有对明清经典画风的精准临摹,也有融入个人风格的创新之作,笔墨酣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学员们的艺术才华与阶段性成果。其中《溪山清远图》以疏淡的墨色勾勒出隐逸之趣,《云壑松风》则以积墨之法层叠出深邃的天地气象,引得观众驻足品评。
嘉宾们体验传统大漆漂扇活动
本次高研班是湖北美术学院拓展社会美育边界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学术性+普及性”的双轨教学模式,让传统水墨艺术走出象牙塔,真正融入大众审美生活。未来,学院将以此次成功经验为蓝本,持续打造“传统与当代对话”系列艺术研修项目,构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孵化平台,为社会美育体系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责任编辑:陈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