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 EN
  •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院系设置
  • 教育教学
  • 科研创作
  • 师资队伍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智慧湖美
首页
湖美要闻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媒体聚焦
学术展览
精品课程
励志奖学
信息服务
馆藏档案
专题
校史馆预约
  • 湖美要闻
  • 通知公告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学术展览
  • 精品课程
  • 励志奖学
  • 信息服务
  • 馆藏档案
  • 专题
  • 校史馆预约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术讲座】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举办“什么是公共艺术”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3-26  作者:杨颖  来源: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阅读量:


3月19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孙振华主讲的专题讲座《什么是公共艺术》在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A12-105如期举办,讲座由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系主任张有魁主持。原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周彤、党委书记罗远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松涛,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吴宁、教研室主任田华丰、万里驰,青年教师代表出席讲座。

孙振华教授系统地从时代、社会、制度、媒介、创作和在地六个方面以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公共艺术。通过对比传统纪念碑式的宏大叙事与当代公共艺术的多元形态,他指出,公共艺术的核心在于“公共性”,公共艺术应从策划阶段就纳入公众参与,让创作成为社会协商的过程。他以具体的城市社区改造项目为例,分享如何通过文献研究、观察法、介入式等方法,让居民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共同创作者,最终使艺术作品扎根于社区。

同时,孙振华以艺术家在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的实践案例为例,展现了公共艺术如何突破形式桎梏:从社区墙绘共创到山体艺术改造,从数字化互动装置到环保主题的行为艺术,公共艺术正以温和而坚韧的姿态介入城市更新、生态保护、文化记忆等议题。他强调,公共艺术邀请人们重新观察习以为常的环境,并在参与中重塑对公共生活的理解。通过分析国内外多个引发舆论热议的案例,他指出,公共艺术应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而非单向输出审美或观念,公共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公众都可以触摸到的艺术。

孙振华认为公共艺术是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在公共空间体现了民主、开放、参与、共享的价值观,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程序保障,有相应的创作方法论,可利用建筑、雕塑、绘画、景观、水体、灯光、表演、活动等各种艺术形式,针对和适应特定的地域、社区和环境而加以实施,以满足和服务公众需求的综合性艺术。

讲座最后,面对高校学生关于跨界融合和技术冲击的困惑,孙振华教授表示,跨界融合是当代趋势,在所有艺术学科中,公共艺术是最跨界最包容的艺术之一。公共艺术最核心的恰恰是它的观念和方法论。他鼓励年轻人不要感到迷茫,要积极以艺术为方法,探索技术时代的公共情感联结,恰好孕育着公共艺术光辉的前景。

(责任编辑:陈泽菲)

  • 上一篇:【学院学术】学报编辑部召开2024年编委工作会议
  • 下一篇:【美育浸润】艺绘红韵,生态育人——大别山精神宣讲团开展思政美育课堂实践活动
  •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74号

       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5号

    邮编:430205

    电话:027-81317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智慧湖美
  • 邮箱系统
  • 校内通讯
  • 信息服务
  • 国际交流
  • 校友会
  • 基金会
  • 馆藏档案
  • 学院美术
  • 电子校报
  • 校史馆预约
  • 科研系统
  • 专业奖学金
  • 新生报到系统
  • 毕业生离校系统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安备案号42010602001354   鄂ICP备15008991号    鄂ICP备150089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