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培养高素质视觉艺术人才

发布者:肖庆莹发布时间:2021-06-16浏览次数:

2014年以来,学校紧抓学科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契机,开辟高等美术教育新路径,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并拓展跨学科和学生自我成长的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并深入实施视觉艺术基础教育平台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学科共融,实现艺术学与其他学科门类的互融互助人才培养架构,在构建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科专业实力明显增强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稳中有升。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合格。“视觉艺术与教育”学科群立项建设项目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立项建设项目。2018年学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美术学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通过美术学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引领辐射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协同联动特色发展,培育拓展戏剧与影视学等新兴学科。

学校坚持“稳定数量、提升内涵”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内涵提升,推进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向一流本科专业的跨越。新增艺术学学科专业3个,专业总数由22个增长到27个,以艺术学学科门类专业为主体,教育学、工学、管理学学科门类少量专业为辅助的专业架构更加完善。9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学校专业总数的44%。学校三分之一专业进入首批一流专业“双万计划”。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日臻成熟

本科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专业建设要求紧密结合,构建了学术型、创意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实验型四大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通过调整课程模块、师资等措施,有步骤地推进视觉基础教学模块与专业教学模块兼容并进,视觉艺术基础教学内涵进一步拓展,更加贴合不同学科专业教学需要,“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开放。

在“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四大类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框架下,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拔尖艺术人才,并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为进一步发挥拔尖创新人才的领跑示范效应,2019年正式启动院系层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选取3个教学单位试行“敏行班”。与此同时,各教学单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环境艺术设计系周进制人才培养改革模式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不断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初步建立了由质量目标、组织决策、信息反馈、评价激励、控制协调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闭合体系,建立起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2018年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进一步创新教学研究。2014年以来共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校级立项10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6项;获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项,省级7项。

重点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启动“金课”培育计划,开展校级 “优质课程”评审。建成校级优质课程53门,校级线下“金课”2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建有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9个。

目前,学校已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央部委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项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国字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着力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了HIFA创客空间—大学生艺术创新中心和景德镇创作中心,创立了“创新创业训练营”。建立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8个,新增专业奖学金4项。

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挥计划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以来,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3项、省级223项,其他专业赛事省级以上奖项千余项;连续8年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斩获奖项;连续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在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省级金、银、铜等奖项16项,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

通过近五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能提高,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保持在92%以上。下一步,学校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基本稳定本科生规模,持续增加研究生数量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与科技前沿相关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改革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视觉艺术人才。